自动控制专家。
从1986年起参与国家863计划的规划与实施,曾任CIMS主题专家组组长,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1987年至1992年主持多学科科技人员联合攻关,共同完成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验工程,解决了我国企业综合信息化的总体关键技术,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研究攻关的同时,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200多家各种行业的应用示范企业绝大多数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企业信息化成功之路。我国CIMS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先后获得了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每年只评出各一名的“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这使我国成为除美国以外的、唯一获得这两个大奖的国家。
信息技术专家。
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经验丰富,技术精湛,学术造诣深,主持完成多个研究项目,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1985年、1998年、1999年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一项。
雷达和系统工程专家。
60年来,设计研制了多种型号雷达和系统,主持设计的JY-8雷达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性能全面自动化三坐标雷达,是新一代雷达基石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雷达装备系列,1983年获贵州省劳动模范,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设计了我国第一部高低空兼顾的JY-9雷达,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在国外军事演习和综合评分名列前茅,成为国际上优秀低空雷达之一。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1987年得到邓小平的接见。1996年任中以合作预警机的中方总设计师,2000年国内预警机立项后任预警机总顾问,并任自行开发出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是预警机工程的奠基人。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10年获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1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目前从事空基信息系统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研究。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
长期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卫星摄影测量”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我国卫星摄影测量的技术方案,首次实现了困难地区目标定位和测图,取得重大突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数年来,在第二代返回式摄影测量卫星工程中担任重要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在实验一号传输型摄影测量卫星科学实验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研究三线阵CCD相机卫星摄影测量理论中,创造了三线阵CCD相机与四个小面阵CCD混合配置,称之为“LMCCD相机”的设计思想,从而克服了动态摄影对摄影测量精度的严重影响。该设计思想已被采用于我国无地面控制点卫星摄影测量工程设计中。在国内外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论文集一册。
信息领域专家。
著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及应用》1992年出版(第一作者),《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实现及应用》1996年出版(第一作者)。曾在1985年10月19日荣立一等功。1987年7月27日—8月2日参加全军英模大会,被授予“英模荣誉证章”。1993年8月1日被授予技术少将军衔。1998年获何梁何利奖。2002年获军队突出贡献奖。2012年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终生成就奖”。
工业自动化专家。
在现代控制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针对复杂工业系统的高度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高度关联性、特大纯滞后和信息不完全性等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建模技术、先进控制技术、在线优化技术、故障诊断技术、容错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综合自动化技术,并在大型工业装置中得到成功应用,初步建立了现代控制工程的方法论体系。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制浆、造纸、生物化工等大型生产线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中的重大关键技术,成功地研制了Supcon 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Suny TDCS9200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以及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制浆造纸、生物化工自动化工程领域,针对大型企业的各个生产过程,建立了24种动态数学模型,开发了25种高级控制算法,18种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了6种造纸专用仪表和12个软测量软件,并在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5项。
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
1960年前后,在最优控制系统理论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成果,后又从事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受控对象与常微分方程描述的控制器的模型,解决了这类系统的稳定性、点观测、点控制的理论问题。70年代修订和扩充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一书,进一步发展了控制理论。1980年后,建立了“人口控制论”这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控制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组织领导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点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起并主持了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等科技计划;领导实施了“863”、“攀登”等高技术和基础研究计划;发起“夏商周”断代工程。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信息系统工程专家。
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1985、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1985、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主要著作有《实时系统软件设计初步》。
应用光学专家。
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研制、光学元件及系统的加工和测试。1960-1966年,为长春光机所建立了大口径光学仪器制造的技术基础,推进非球面在光学系统中的应用。1972-1974年研制出激光球面干涉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完成2.16米天文望远镜及其专用附属仪器-阶梯光栅分光仪,分别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航天508所、总参二部、中科大、成都光电所、上海技物所、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研制了多种非球面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199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光学非球面的设计、加工及检验”专著,2004年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再版。
计算机专家。
曾参与研制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在担任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总工期间,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分别于1988 和1992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联想集团即以联想式汉字系统起家并由此而得名。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业,2011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水声工程与信息处理技术专家。
长期从事水声工程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主持航空声纳装备研制,是该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创立任意结构形状传感器阵列优化设计的“凹槽噪声场法”,成功运用于声呐装备研制。给出了拖曳线列阵接收噪声角度展宽的理论解释,提出“匹配场噪声抑制”的新概念。拓展了传感器阵列波束优化设计理论,得出了高阶超指向性的解析解和稳健实现方法。创立了宽带恒定束宽、连续可变精密数字时延和任意数字相移的工程实现方法。创立了多种水下自导自适应技术,显著改善系统性能。对海面蒸发波导和深海声学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项,含国家级和部级一、二等以上奖励共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十余项,合作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300余篇。是全国水中兵器领域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在水声工程和水中兵器学科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00余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等项荣誉称号。
通信工程专家。
长期从事舰艇通信工程的研制工作,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我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圆满完成了我国洲际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
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新体制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在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有着精深的造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是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刘永坦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
九十年代承担了国家“863”计划中“逆合成孔径实验雷达”(即ISAR)重大研究项目,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率领攻关团队与航天工业总公司的有关研究所联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实验ISAR,为中国ISA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二名)。
成功研制出我国唯一具备全天时、全天候、超视距、海空兼容对海探测能力的雷达装备,使我国对海远程预警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前列。2014年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名),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名)。
静电与电磁防护、电磁环境效应专家。
长期从事静电与电磁防护方向的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军队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2项;中国静电研究与应用重大贡献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学位论文1篇、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10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员、全军英模代表,总装备部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信息处理技术专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51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半导体材料专家。
1960-1970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任助理研究员。负责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中的高纯硅研制,得到电阻率为15×104ohm-cm的硅单晶,是当时国际上最好结果之一,获1964年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研制的硅无坩埚区熔提纯设备获1964年国家科委全国新产品二等奖。1964-1965年负责组建GaAs液相外延研究。1965年首次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只室温脉冲相干激光器用的砷化镓外延材料。1966-1969年负责156工程中集成电路用硅外延材料任务。解决了连续生长硅高掺杂外延层、SiO2介质层、多晶硅层的工艺技术。为我国第一代介质隔离集成电路提供了外延材料。在4K位和16K位DRAM研制中,成功制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无位错、无旋涡、低微缺陷、低碳、可控氧含量的高质量直拉硅单晶。该两项研究分别获中科院1979年及1980年重大成果一等奖。20世纪80年代首创了掺氮中子嬗变区熔硅单晶,获1988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了硅中杂质以及外延中气体动力学与热力学耦合计算及微机控制光加热外延炉。完成了MOCVD生长 GaAlAs/GaAs 量子阱超晶格材料‘863’任务,突破了我国多年来未能生长低阈值的量子阱激光器材料的局面。近年来从事光伏电池材料和器件工作。
核武器电子学专家
1959起担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四系助教,筹办遥测遥控专业,1961年晋升讲师。1964年受中央组织部派遣,调入核武器研究院设计部。李幼平在近50年的工作中,解决中国核武器电子学系统许多难题,其中包括设计核弹头专用再入遥测系统,掌握用再入冷试验替代热核爆炸的“替代核爆技术”,建立变延时引信数学模型,发现低空黑障问题的特殊规律,参与中国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等。在解决上述科学技术问题过程中,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重大科技一等和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88年获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0年代,连续担任两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进入新世纪以来,专心从事信息资源“各取所需”问题的基础研究,指出信息共享和物质共享存在本质差异,人们有可能找到某种共享信息全新机理。
计算机专家。
从事计算机,曾负责研制过我国电子管、晶体管、LSI和VLSI四代计算机,其中的724机是70年代我国各大学中用于国家尖端科技的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用于加工重要部件的光栅数控计算机102机,使精密加工效率提高几十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并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80年代以来,作为我国首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在微机体系结构、局部网络、RISC和指令级并行处理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负责研制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两台都进入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深超-21C”(2003,146位)和“自强3000”(2004,126位)。他发表著译作12本和论文100多篇。
信技术专家。
从事通信技术领域科研教学50余年。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部。为多项工程研制了数字传输关键设备。70年代初负责研制成功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解决自适应均衡关键技术。80年代初起,对数字通信中传输性能与抑制窄带干扰研究有创造性贡献,提出抗窄带干扰新理论与技术。80年代中以来,对宽带通信网技术进行研究。研制了数字彩色电视光纤传输系统、抗毁光纤以太局域网、电视与数据综合光纤传输网、宽带综合业务局域网、ATM(异步转移模式)用户接入设备等。近期研究有通信网性能优化、光交换网、IP网和光网结合、无线网中的资源管理等。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
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研究,提出了处理测量误差的可靠性和可区分理论和空间数据挖掘理论。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名誉博士。2012年,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荣誉会员”称号,这是国际上该领域的最高荣誉,全世界仅有10人享此殊荣。
系统仿真及制造业信息化专家。
主持研制成国内首例大型连续系统仿真语言及首例复杂系统仿真语言。合作提出间断非线性动力学系统仿真及基于连分式仿真等新算法。提出并发仿真工程、仿真网格、云仿真、虚拟样机工程、高性能仿真计算机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合作提出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理念、技术体系。提出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技术体系、总体方案并领导实施。发表论文300余篇、著作14本、译著4本。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个人获863计划一等奖及突出贡献先进个人、中国航天事业50周年重大贡献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奖励。2012年获国际建模与仿真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 “终身成就奖”。
计算机专家。
作为运控部分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我国第一台通用大型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此后长期致力于电子计算机体系结构、高速信号传输技术、计算机组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多种当时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大型计算机系统。在此期间,他提出具体设计方案,作出很多关键性决策,解决了许多复杂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难题,对我国计算机事业尤其是并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贡献卓著。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二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并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光学工程教授。
长期从事光学工程与光学信息处理研究工作。曾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三坐标光栅测量机,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两个,教育部一、二、三等奖各一个,中国工程科技奖一个,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一个。著有《计算机制全息图》,《二元光学》 ,《激光测量学》等。
中国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科学专家。
自留苏归国后,先后从事探空火箭探测仪、遥测、定位及相关技术系统研究,推动遥感技术在灾害防控中的应用研究,起草了我国微波遥感规划。留美归国后一直从事微波遥感及航天信息工程研究,是中国遥感技术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微波遥感技术的主要开创者。是中国载人航天应用工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研制的“神舟四号”主载荷“多模态微波遥感器”的发射,实现了我国航天微波遥感零的突破,推动了后续中国微波遥感业务卫星的起动和发射。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微波从月球轨道上对月面进行探测并在工程上实现,领导科学小组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始创新成果。